信阳旅游切换城市

㕵㕵㕵  查看地图

当前位置: 信阳旅游网 > 隰县旅游

隰县简介

(一)自然概况
  隰县位于临汾市西北边缘、吕梁山大背斜中轴部,地跨东经110°15'—110°55',北纬36°30'—36°55'。东临汾西,西接永和,南与蒲县、大宁接壤,北与石楼、交口毗邻,县境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52公里,全县总面积1415.3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97个行政村、384个自然村,总人口10万。
  隰县属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境内塬面高阔残缺,沟壑纵横交错,山峦连绵,丘陵起伏。全县主要有两川、七塬、八大沟,从地貌上看,两川是:东川、城川;七塬是:无愚塬、陡坡塬、乔村塬、北庄塬、唐户塬、阳头升塬、后堰塬,八沟是:刁家峪沟、卫家峪沟、朱家峪沟、石马沟、古城沟、南峪沟、峪里沟、回珠沟;两条水系是:城川河和东川河,城川河由北而南贯穿县境中部,东川河自东而西流经县境南部,两河于午城交汇于昕水河,西经大宁注入黄河。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大部份在950米至1300米之间,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5℃—9.8℃,降水量486.3毫米,日照2740.9小时,无霜期167天。
  隰县交通便捷,公路四通八达。209国道纵贯南北,境内长52公里;省道汾(西)永(和)线横穿东西,境内长60公里,临(汾)大(宁)线与209国道相接,境内长3.6公里。县乡公路115公里,乡村公路48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贯穿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
(二)历史沿革
  隰县历史悠久,素有“河东重镇、三晋雄邦”之美誉,公元前17世纪,是商朝属下的基方小国部落。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分封诸侯,属同姓诸侯国中的蒲国。春秋时代,晋文公重耳分封此地,史称蒲邑。战国归魏,改蒲阳。秦属河东郡。汉置蒲子县。西晋永嘉二年(308)刘渊建汉,曾徒都蒲子,后迁平阳,于此置大昌郡。北魏初属仵城郡。魏孝文帝改蒲子为长寿县,太和十二(448)年于此置汾州。北周大象元年(579)置龙泉郡。隋朝统一全国,视晋西为要冲,开皇五年(585)废郡置隰州,继设隰州总管府,开始以“隰”命名。《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南有龙泉下隰,因以为名。”开皇十八年(598),下设隰州县,大业三年(607)改隰州总管府为龙泉郡,辖隰州、永和、楼山、石楼、蒲县。唐武德元年(618)置隰州,属河东道。武德二年设总管府,领隰州、中州、昌州、南汾、东和、西德6周。贞观三年(627)复置隰州。宋、元、明、清因袭州置。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5月,隰州改隰县,直隶山西省。民国3年(1914)划属河东道,民国19年(1930)撤销河东道,仍直隶山西省。民国26(1937)年9月,山西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移驻隰县黄土村,晋西事变后又移驻城关镇、辖汾西、霍县、灵石、石楼、永和、隰县、大宁、蒲县、吉县(次年划出)、乡宁(次年划出)、临汾、赵城、洪洞、襄陵、汾城等15县。
1946年11月28日,隰县解放,中共九地委、九专署、九分区驻隰,辖隰县、蒲县、永和、汾西、洪洞、赵城、大宁、石楼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隰县划归临汾地区。1958年6月27日,隰县与大宁合并为隰宁县。同年又与蒲县、永和、石楼合并组建吕梁县。1961年复改隰县。
(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临汾市委、市政府“工业兴市、信用立市、兴县强市”的安排部署,全力推进“645”发展战略,培育梨果、烤烟、土豆、药材、饲草、养畜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均庄、上庄、岭上、午城四个工业“口岸特区”,构筑项目兴县、信用立县、人才强县、机制活县、开放富县五个发展支撑体系,着力构建和谐隰县。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预计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0240万元、财政总收入262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95元,与“九五”期末相比年均分别增长20.9%、15.2%、5.1%、14.4%,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广大群众得到了较多实惠。
  在生态建设方面,我们坚持田林路科学规划,塬坡沟综合治理,乔灌草适地种植,农林牧协调发展,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黄河水保生态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五年间,全县水土流失初治面积达到72.27万亩,新建和改造基本农田1.5万亩;打旱井1716眼,建设淤地坝116座、骨干坝18座、人字闸48座,2万亩旱塬地变成了可浇地;人工种草和改良牧坡14万亩;营造防护林、用材林37.1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现在的33.2%,土壤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减少了3000多吨,径流、泥沙拦蓄率分别提高了30%和32.5%,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
  城市建设方面,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编修了2001年—2020年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多方筹措资金,对县城主要街巷进行了拓宽改造和绿化美化,今年又启动了209国道县城过境路拓宽改造工程,使城市品味不断提升。
  公路建设方面,以出境路、资源路、循环路、扶贫路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公路建设力度,构架起以209国道和328省道为主骨架、以东西大循环为两翼的横跨东西、纵横南北的交通网络,完成了省道黄土——蒲县东出境路等骨干公路拓宽改造工程,建设通村公路217公里、通乡油路73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全县97个行政村已有52个通油路。
  电力通信设施方面,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村村通电话和广播电视联网等工程,完成200个自然村、9000户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万户,手机用户达到1.3万户,固定电话和小灵通用户达到1.6万户,宽带网用户达到648户。
(四)资源概况
  土地资源,隰县共有土地2120900.7亩,其中农用地1107883.3亩,含耕地385074.2亩(基本农田206734.5亩)、林地511422.4亩、园地94845.8亩、牧草地116540.9亩;建设用地38419.6亩;未利用地943324.3亩。
  矿产资源,隰县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花岗岩、大理石、石膏、白云石、硅石、高龄土、澎润土、高铝粘土、石灰岩、石英岩等。其中煤分布较广,在紫荆山断层东西两侧150平方米范围内,埋藏有2号主焦煤;花岗岩面积约20余平方公里,储量约3亿立方米,主要色泽有紫红色、黄、白色、芝麻黑等,是上等的建筑装饰或地板材料,也可用于化工等行业的耐酸材料;大理石面积约3平方公里,储量为1亿立方,材质坚硬,纹理细腻,花纹层次清晰,立体感强,是大理石中的精品;白云石面积约10平方公里,储量约9000万立方,是生产金属镁、钙镁磷化肥、硅镁合金的主要材料;石灰岩面积约40平方公里,储量8500立方米,主要用于煅炼石灰、水泥和建筑材料;石英岩面积约8平方公里,储量大约3000万立方;石膏面积约1平方公里,储量约170立方。
  野生动物资源,隰县境内已发现陆栖动物66种。其中,鸟类32种,哺乳动物16种,爬行动物5种,两栖类2种,节肢动物10种,环节动物1种。大型动物有金钱豹、梅花鹿、狼、野猪、黄羊等。在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褐马鸡、梅花鹿;二类保护动物有金钱豹、鹰等;三类保护动物有燕、猫头鹰、蛇等八种。
  植物资源,隰县边缘为森林草原地带,中部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带。现在林地面积80.03万亩,其中天然林面积27.23万亩,人工林面积31.7万亩,灌木林9.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1.6万亩,四旁植树1600万株,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33.2%。天然林主要树种有:油松、白皮松、侧柏等;人工林主要树种有:油松、刺槐、杨树等;灌木林主要树种有:山桃、山杏、沙棘、刺梅等;经济林有:苹果、梨、核桃、葡萄等,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金梨之乡”。
野生牧草种类繁多,有禾本科114种,豆科90种,蔷薇科35种,菊科47种,其他植物145种,共474种。其中优质牧草有百余种。要用植物分布较广,其中甘草、枸杞、桔梗、柴胡、生地、远志、茵陈等在全国颇负盛名。
  旅游资源,隰县的旅游景点有建于明崇祯年间以悬塑艺术闻名中外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西天、建于北魏、唐朝的七里脚石窟,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大观楼(鼓楼)。
                                

隰县美食

·莜麦面烤烙 ·碗秃子

隰县特产

·隰县金梨 ·木耳 ·红小豆 ·金梨汁 ·红富士苹果

隰县旅游特色

石马沟狩猎区 山西高天山狩猎有限公司,是由山西省林业厅、公安厅批准,吕梁山森林经营管理局下属的股份制企业,下辖三个狩猎区。   小西天悬塑艺术 旅游胜地小西天(千佛庵),座落于隰县城西北一公里许凤凰山巅。距临汾市120公里。  小西天创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其开山祖师为五台山火场寺僧人东明(号道亮)。 紫荆山风景区 紫荆山位于吕梁山脉南麓,海拔1530米,北起石口黄崖山,山峰挺峙,如龙首昂立,中贯玉林山建有玉泉寺,山峦起伏,蜿蜒数十里似龙身盘旋,至上天山逐渐下行,象龙尾摆动,同五鹿山衔接。 隰县小西天 旅游胜地小西天(千佛庵),座落于隰县城西北一公里许凤凰山巅。距临汾市120公里。  小西天下邻西天湖,观音寺,松柏环绕,杨柳婆娑,建筑超凡脱俗,风景幽恬宜人,更有西天桥。
信阳旅游:
固始县旅游 光山县旅游 淮滨县旅游 罗山县旅游 商城县旅游 息县旅游 新县旅游 信阳市旅游 潢川县旅游